|
郭华东 院士
大会报告题目: 生态环境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大数据评估与思考
郭华东,男,1950年10月6日生于江苏丰县。地球科学学家,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2009年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成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国家大数据专家委员会顾问,以及《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和《地球大数据》主编等职。曾任国际科联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空间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在遥感信息机理、雷达对地观测、数字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著作16部,获国内外科技奖励16项。现为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球宏观科学现象的月基观测研究”负责人。
|
|
邵明安 院士
大会报告题目:三北防护林的重要贡献和面临的挑战
邵明安,男,1956年11月出生于湖南常德。土壤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土壤水动力学、溶质迁移、土壤水植被定量关系等研究。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现合并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IOWA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冯起 院士
大会报告题目:中国西部沙产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冯起,男,1966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横山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专家,主要从事寒旱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水文水资源研究。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和科技支撑等项目,在寒区旱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揭示了高寒水源地水文与生态耦合机制,形成了内陆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建立的高寒水源涵养林保育和退化草地修复系列技术,破解了寒区生态保护的“瓶颈”;研发的干旱绿洲防护体系与寒区生态恢复技术,破解了治理难度最大的寒旱区生态恢复技术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3项,获授权专利38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549篇,被引11000多次。
|
|
朴世龙 院士
大会报告题目:双碳目标与生态系统固碳
朴世龙,男,1976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朝鲜族。199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4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在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Laboratoire des Sciences du Climat et de I’Environnement)博士后工作,200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工作。朴世龙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朴世龙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2010年),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2年)。朴世龙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百余篇。成果被Nature (4篇)、Nature Climate Change (1篇)、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2篇)杂志专文评述,入选“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6年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2011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目前担任《National Science Re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的编委,曾担任全球碳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
谷树忠 研究员
大会报告题目:生态系统修复的机制与模式
谷树忠,男,1963年8月出生。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经济、资源安全与资源政策,以及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著90余篇部。主要荣誉包括: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调查研究报告奖(2011年度),陕西省发展改革系统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度),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度),2020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2021年)等。
|
|
胡春胜 研究员
大会报告题目:华北农田关键带氮过程及环境效应
胡春胜,男,1965年出生,博士、博导、二级研究员、国科大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特邀监察专员。研究方向: 农田生态系统氮、水、碳循环及土壤生态过程。 主持的主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厚包气带农田土壤硝酸盐污染反硝化自修复机理研究”等。曾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2017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排名第一),“环渤海低平原区咸水安全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9项,组织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2项,已编写专著6部。
|
|
方运霆 研究员
大会报告题目:森林土壤气态氮损失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方运霆,男,汉族,197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 研究领域:稳定同位素碳氮氧生态学、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
李秀珍 研究员
大会报告题目: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
李秀珍,女,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湿地生态学,GIS与遥感应用。Future Earth Coasts (FEC),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ALE),Council Chair;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2019年,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生态学学会先进工作者”。目前担任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副主编,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等多个期刊编委。
|
|
储诚进 教授
大会报告题目:变化环境下的多物种共存
储诚进,男,中山大学“百 人 计 划”引进人才,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9)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资助,曾获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 生态系统演化与健康等。结合理论模拟模型、野外长期观测和室内控制实验,多尺度、跨营养级揭示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 康的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植食性昆虫、生物间竞争等)和非生物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营养元素等)。包括 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ature Communications, Ecology Letters, Ecological Monographs, New Phytologist, Global Change Biology, Ecology, Journal of Ecology等生态学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译著3部。目前担任Journal of Ecology,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Biology Letters, Ecological Entomology, 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报等期刊编委。
|
|
陈保冬 研究员
丛枝菌根真菌在退化土壤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陈保冬,男,1975年11月出生。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德国洪堡基金会(Humboldt Foundation)洪堡学者、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重建”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A类)。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学,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SCI收录120余篇)。2020年-2022年连续三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生态学领域)。担任学术杂志Mycorrhiza、Pedobiologia、Soil Ecology Letters、Journal of Fungi、《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土壤》、《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岩矿测试》编委。中国菌物学会菌根和内生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作为主要完成人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2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获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